男娶女嫁是大事,民族婚俗趣谈 壮族不落夫家的婚俗
1、僳僳族
傈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,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。缔结婚姻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,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。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,且遵循男娶女嫁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。
傈僳族青年男女联系感情的方式大多借助于传统的唱歌对调方式。青年男女通过对方对歌来培养感情。解放前,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,但婚姻缔结对象的选择却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,有的自由恋爱者只好以逃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。解放后,包办婚姻逐渐转变为自由婚姻。
傈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,求婚时,以酒为礼,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,女方父母喝下了酒,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。订婚要喝“同心酒”,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,再难以分离了。举行婚礼时,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,迎亲队伍带酒、馒头、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,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。到女方家后,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,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。傈僳族结婚当晚新郎新娘不同房,而是由各自的男女陪伴同床共眠。第二天早饭后,一对新人带上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。新婚三天后,新娘子要“回门”。“回门”一般当日返回,路远者可留宿一夜。
2、彝族
以前,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、等级内婚、家支外婚、姑舅表优先婚〈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。现在,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,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,均有说媒、订婚、迎亲、回门四个程序。
彝族姑娘一般在15岁,就要举仔一种叫"陕拉尔"的仪式,意即换裙子、梳双辫、扯耳线,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,可以谈情说爱了。
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、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。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,就会主动去接近,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,拿出口弦弹奏,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。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,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。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,双方就约定时间,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。待老人许可后,择定一个良辰吉日,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,背上一坛酒,前往女方家去说亲。
3、朝鲜族
朝鲜族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,即成人礼后,才可以选择配偶。其婚姻严格按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币(纳征)、请期、亲迎六礼程序进行。亲迎时的礼仪先在女家举行。
朝鲜族举行婚礼时,新郎要身穿礼服,接受嘱咐,辞别父母,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。一路上,有一位手捧双雁的"雁使",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。迎亲者到了新娘家,要举行一系列仪式。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"新郎房"前举行的。
通往"新郎房"的路上铺着毯子,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,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,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。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,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。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,是一种古俗。它用象征仪式,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。
中国朝鲜族中向来有"南婚北丧"的说法。南,指"南道人"。即从朝鲜南部迁来的人;北,指"北道人",即从朝鲜北方迁来的人。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国的辽宁省和黑龙江一带,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一带。南婚,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礼,仪式繁杂而隆重。现在朝鲜族婚礼中,女嫁男娶同时进行。但在过去则不然。在男道人的婚裕中,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,等过了一段时间后,再把新娘娶回家。这就是说,"罕孔纳得里"是一种"两次婚"婚俗。即先过"从妻居"生活,后过"从夫居"生活。但它和云南省布朗族的"两次婚"不同。布朗族的两次婚,是古老的"不落夫家"习俗的一种表现,即婚礼后新娘返回母家长期居住,等过了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回婆家居住,回来时要举行婚礼。而朝鲜族的"罕孔纳得里"则是"从妻居"和"从夫居"婚俗的一种复合形式。
4、满族
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,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,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:订婚: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。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,相互了解,有意做亲,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,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,托媒人为子女订婚,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"门户贴",开具双方的旗佐、履历、姓氏、三代。此外,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。放定:即递财礼。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。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,得到财物。放大定叫做"过大礼",俗称"下大菜",就是选择吉日,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。结婚前一日,送亲的要喝"迎风酒"。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,俗称"打下发"。次日清晨,女方家用彩车送亲,由其哥哥护送。彩车到新郎家时,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,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,俗称"过火避邪"。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,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;也有实射的,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,以免伤着新娘。接着,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,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,俗称"拜北斗"。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"撇盏"仪式,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,使他们子孙满堂,白头偕老。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,新娘由全科人(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)搀进洞房。新娘过门坎时,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,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。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,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,称"响房"。新娘入洞房时,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,对新娘照一下,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。接着,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,里面盛有米、钱等,新娘或抱在怀里,或夹在腋窝,俗称"抱宝瓶",又叫"抱保媒壶"。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,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,叫做"揭盖头"。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,吃合喜面、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。
7、土家族
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,姑娘在出嫁时要唱"哭嫁歌",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"发轿歌",新婚夫妇进了洞房,歌手就唱"贺喜歌"和"拜客歌"。湘西南瑶族有"抢亲"风俗,新郎去迎亲时,新娘避之,新郎追赶,如此往复3次,才算成婚。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,能够互敬互爱,白头到老
8、哈尼族
搭青棚、打"橄榄仗"和"牛屎迎亲"
哈尼哈卡多人办婚事的头一天,男女双方的家里都要各搭起一个"青棚"。这个青棚要由新郎新娘平时要好的小伙伴上山砍来木料、竹子,采来松毛、柏枝搭成。青棚上披红挂彩,装饰得喜气洋洋。搭"青棚"的当天,女方家要备办几桌酒席,请新娘的姑娘伴吃上一顿"喜饭"。
娶亲这天,新郎要请最好的伙伴陪同。陪去的人一定要双数,意思是成双成对。陪去的人要穿上最好的衣裳,带上阳伞、雨帽(竹笠)、簇拥着新郎。当娶亲的人到达女方家时,早已等候在"青棚"里的一群卡多姑娘便一哄而出,手执橄榄,嘻嘻哈哈笑着向新郎打来。这时,伴随新郎而来的伙子急忙拿出携带的阳伞和雨帽把新郎掩护起来,不让橄榄打中。并要有一两个比较得力的伙子,冒着雨点般的橄榄袭击,冲入"青棚"内将装在竹箩里的橄榄全倒在地上。与此同时,陪同新郎来的其他伙子,以最快速度跑进"青棚"里坐下来。至此姑娘们的袭击便告终止。女方用"橄榄战"迎接新郎的意思是要让新郎先尝点苦头,考验一下新郎的心地是否真诚。过了这一关,夫妻双方日子就甜蜜了。还有层意思是,橄榄回味鲜甜,果实累累,象征男女双方结合后家业昌盛,子孙不断。因此,当女方伙伴向前来娶亲的新郎发动"袭击"时,男方只能招架躲避,甚至甘愿挨打而不能还手。
牛屎迎亲是哈尼族奇特的习俗。当迎亲的人快要到达男方家时,等候在路上的伙子们便不断地用牛屎抛打新娘,新娘则由新郎和迎亲的人护卫着用事先准备好的竹笆扇把牛屎挡掉。据说这样做可以把新娘从娘家带来的祸殃隔在家外。新娘用牛屎追打过后种庄稼会丰收,养家禽家畜会兴旺。
9、苗族婚礼习俗
苗族实行家族外婚一夫一妻制。其婚姻比较自由,婚姻的缔结多为自主,自由选择,父母包办极少。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,父母一般不干涉,每逢节庆、赶场的日子,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、谈情说爱、互诉衷情。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"游方"。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。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之后,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,征得女方家同意后,就算订婚,择吉日结婚。如女方父母不同意,而男女双方爱情坚贞不渝者,就采取逃婚婚配。逃婚在十三天内,女方家派人找回,婚姻解除;男方再派人去说亲,女方父母同意办酒,也成婚姻;找不回去,十三天后,男方家请酒,终身婚配已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