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字合婚网

界文法师讲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第一次课 上节 宏圆法师讲心经

来源:合婚网阳光下的阴霾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讲解

界文法师主讲

慈云记录

(内容经界文法师过目)

第一次课(2009年2月28日)

上节

阿弥陀佛!

今天下午来参加这次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各位同修,大家下午好。济群法师在进修班的课程里,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列为第三学期的内容。这门课程大概七到八次,在七到八周的时间里完成。在学习之前,还是按照以前讲经的规范,先参一参本师释迦牟尼佛,再念开经偈。大家跟我一起合掌。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《金刚经》的学习就要展开了。在前面的学习中,大家已经完成了佛教礼仪、《百法明门》、《佛法概论》、《道次第》这些课程。我们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用如理如法的言行,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;对《百法》、《佛法概论》的学习,使我们对佛教的基本概念和身心的规律,有了基本的了解;通过对《道次第》的学习,了解了佛法修习的体系。

从今天开始,我们要进入新的学习领域了,那就是在见地上进一步完善。

一、课程的设置目的

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?在人生中,见地非常重要。佛法中有八正道: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正见列在第一条。

见地,对于一个人的修学来说至关重要。也有人把正见叫做正法眼,犹如得到了眼睛。

不同的见地,所见到的世间是不同的,感受到的苦乐、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。用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,比如你戴上一副蓝色的变色镜,那你看整个世界,都笼罩着淡淡的蓝色;换一副红色的镜子,世界是红彤彤的一片。见地也是如此。用什么样的见地,对我们生活的质量至关重要。

有的人,在生活里边烦烦恼恼,感觉到人生苦不堪言。但有的人,感觉生活还是蛮自在的。有的人,总是在追求,总是在忙碌,觉得其乐无穷,可是当他忙碌了一辈子,临终的时候,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空空的一无所有,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。对于更多的人,一生庸庸碌碌地过去,懵懵懂懂,什么也不知道,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,也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,每天都胡思乱想,用外在的东西麻醉自己。但也有的人,生活得非常充实,非常明白,了知自己每天在做什么,了知自己有没有进步,临终的时候了知自己的一生没有白过,了知自己的未来会更为增上。

为什么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,每个人的境界、苦乐的感受都有那么大的差别?这就来自于见地。也就是说,用什么样的眼光,用什么样的人生观、世界观来看待生活、世界、人生。《金刚经》这门课程,就是要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。

整部《金刚经》,读诵过的同修都知道,是怎么展开的?那是因为须菩提提了两次问题。两次问题其实是一样的,是同一个问题:“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。”怎样来安住我们的一颗心?怎样来降伏自己的一颗心?

《金刚经》就是在告诉我们,用怎样的一颗心来生活。在生活的过程中间,当你迷茫的时候,当你烦恼的时候,如何来降伏它?怎样调伏你的心?如何安住你的心?

这部经非常重要。我希望大家抱着一种珍惜、恭敬、重视的态度,投入到学习中来。我相信,只要你真正按照我们的教学来进行,真正把心打开,与佛陀对话,体验佛陀开示我们的人生智慧,一定会得到启发,有所收获。

这一课程设置的目的,就是给我们一双生活的眼睛,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人生,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。

二、学习的方法与要求

这门课教学的时间还算充分。《金刚经》有四千多个字,我们有大约七次课的时间来学习。而研究所开这门课,要用30多个小时来讲,时间更多一些。

我们主要采用课堂讲座的方法。下课之后,大家要自己阅读一些相关的注解。课下,我也会根据情况给大家布置一些思考题,做一些练习。课堂还有讨论和提问。

学习是大家的学习,不是我替你们学,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。大家学习的时候要主动,不能被动地坐在这里听,听了以后还评论这个老师讲得好不好听,还打分,好像你们是裁判,上面坐着的是考生,那不行。如果你用这种态度,是学不好的。

是你自己来学。老师只是你们学佛的增上缘,帮助大家、陪伴大家一起来学。我们创造这样的氛围、条件、学习环境。如果你有这样的发心,这样的态度,你就会变得很主动。

法义要我们自己来理解。尤其是学《金刚经》,很多内容是要你体悟的。你不用心,不把你的心打开,只是坐在那里听,不行。它不是一个知识性的东西。所以我希望大家除了听课之外,一定要多多用心。

下课以后,要求大家多读诵,熟悉经文。我们一般诵经,会很快地诵过去,这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来说是不够的。我们读这部经,要慢慢地看,一段一段地看。看的时候,前面放个笔记本,记下来:这一段佛陀讲的是哪几个问题,讲的是什么意思……一段一段地解决。记下来之后,再合上本子,想一想,佛陀讲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。

讲课的过程中,只是带大家过一下,解决一些法相上的困难。只是在课堂上听,远远不够。大家要把学习任务担起来。开悟,要自己悟着开。

三、《般若经》简介

我们学的这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是《般若经》里的一部。

界文法师讲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第一次课 上节 宏圆法师讲心经

1、《般若经》的篇幅和重要性

般若系的经典非常多。

在佛教的经典里,有人把《华严经》称为经中之王。《华严经》总共有多少篇呢?《八十华严》再加上后面的《行愿品》,总共81卷。而《般若经》有多少卷?《般若经》里,最有代表性的是《大般若波罗蜜经》,它总共有600卷。从分量上来说,远远超过了《华严经》的分量。

在藏经里边,传统的藏经都是把《般若经》放在一切经藏的最前面。佛教里说,般若是诸佛之母。所以藏传佛教里,有“佛母般若”的说法。为什么说它是诸佛之母呢?因为一切诸佛,都是因般若而成佛的。般若能够出生一切的诸佛如来。它是一切法的核心。

2、《大般若经》的内容与结构

《般若经》的量非常大。把整个《般若经》整理起来,以玄奘法师翻译的《大般若经》作代表,它可以含摄《般若经》的主要思想。掌握了《大般若经》,就对般若的经典有了完整的了解。

《大般若经》600卷,一共有16会,由16个部分组成。

前5会,叫根本般若。根本般若,是《般若经》的主体。根本般若又分为三种:上品、中品和小品。这三品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。其差别主要是篇幅的大小。上品的篇幅非常大,小品就比较简洁。

中间的5会,又分为天王般若、金刚般若、文殊般若,等等不同的专题。我们所学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在《大般若经》中,属于中间5会的内容,在第9会。

后面的6会,就是六度。布施,持戒,忍辱,精进,禅定,般若。

3、根本般若的内容

根本般若的内容,总共有5个部分。

第一部分叫做舍利弗般若,是舍利弗跟佛陀的对答,谈的是菩萨的智慧,二谛。

第二部分叫做须菩提般若,是佛陀与须菩提谈菩萨的三解脱门,摩诃衍摩诃萨。

第三部分叫信解般若,是佛陀跟帝释天谈到般若的福德,还跟弥勒菩萨说到一些甚深的般若法义。

第四部分叫实相般若,主要是讲到了魔幻、魔事和阿鞞跋致,针对一些有修持的人,让他们功深不退。他们修行的过程中,遇到种种境界,种种干扰,如何达到阿鞞跋致——不退转相。

第五部分叫方便般若,证到这样的智慧之后,还要进入方便,广泛地行持六度万行,度化一切众生,最后圆满福德和智慧。

这五个部分里边,体系比较完整,篇幅又适中的,鸠摩罗什所译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是最适合研读的,有30卷。前面上品的般若篇幅太大了,有400卷,看起来特别吃力;《大般若经》的第4会、第5会,小品的内容,还不够完整,太简略了。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在汉传的《般若经》里,叫做大品般若。其实它不是大品,它是中品。为什么叫大品呢?因为鸠摩罗什译的还有一个小品般若,那个是真正的小品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比小品要大一些,就把它叫做大品。

《般若经》译本众多。

《般若经》传译到中国,最初是在后汉,是小品系的《道行般若》,这说明中国人在接触佛教的最初,就已经对般若法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《道行般若》出现在中国的时候,正逢道家的玄学盛行。道家的思想里包含虚无,玄学特别喜欢谈这些。在当时这样的中国文化背景下,士大夫门发现《般若经》的法门也谈空、谈无,于是很感兴趣,觉得怎么印度也有这样的思想呀?而高僧大德为了接引士大夫们学习佛教,也努力地学般若,学了之后,去跟士大夫们交谈。

但是,早期佛经的翻译并不是太理想。所以,早期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掌握《般若经》的“空”到底是在说什么。在魏晋时,有“六家七宗”,也就是不同的人对般若有不同的解释,关于什么是空性有各自的说法,但是都不太准确。

一直到鸠摩罗什翻译了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特别是他翻译了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,把相关的论典都翻译出来了。鸠摩罗什翻译这些论典之后,中国人对般若思想才有了真正的、准确的理解。

罗什翻译的时候,也对弟子讲解般若法门的甚深思想。他有很多优秀弟子,被称为“八俊”、“十哲”等等。其中最优秀的弟子僧肇,对般若思想领会得很深刻,他写了四部论:《物不迁论》、《不真空论》、《般若无知论》、《涅槃无名论》,合称《肇论》。僧肇对《般若经》的领悟得到了罗什的赞许,罗什称僧肇是“秦人解空第一”——中国人里对空性理解得最高的。僧肇法师才华横溢,可惜寿短,活了三十岁就去了。《肇论》对中国佛教影响深刻,禅宗把《肇论》列为必须研读的内容。

以后,在中国陆续出现了三论宗、天台宗、华严宗、禅宗、密宗,无不受到般若思想的深刻影响。整个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,大乘佛教离不开般若思想。

天台宗的湛然法师,说到天台宗的教法,“一家教门,以法华为宗旨,以智论为指南,以大经为扶疏,以大品为观法。”智论,即《大智度论》。大经,即《大涅槃经》。大品,即罗什译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天台宗是以《般若经》的思想作为止观的方法。

三论宗,也是以《般若经》为所依经,以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作为所依之论。

禅宗,从四祖道信开始提倡般若思想。道信法师经常要求门人念诵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。我们每次上早殿,《楞严经》前面的偈颂唱完之后,一般有三声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,这是从禅宗四祖就延续下来的传统,说明对般若的重视。五祖弘忍也经常劝他的门人要多念《金刚经》。到了六祖慧能,就更不用说了,他听人读诵《金刚经》,读到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就豁然大悟,留下了千古佳话。

般若思想与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有甚深的因缘。华严宗、密宗也吸取了般若思想,作为教义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要想真正了解大乘佛教,了解中国佛教,了解禅宗、天台、华严、密法,不学般若,是没有办法入门的。

四、研读《般若经》的主要参考资料

对600卷的《大般若经》的研读,参考资料主要有:

宗代大隐的《大般若经关法》6卷。

清代《大般若经纲要》10卷。

民国时代欧阳竟无的《大般若波罗蜜经叙》4卷。

蕅益大师在他的《阅藏知津》中,第16卷到第23卷,也对《大般若经》做了提要。

大品般若也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参考资料:

最权威的注解是《大智度论》100卷。

藏传佛教的《现观庄严论》,弥勒菩萨造,法尊法师翻译成汉文。

吉藏法师《大品经义疏》、《大品经游意》。

真谛法师《大品般若经玄文》。

《金刚经》的注解:

印度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都作了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》。

功德施菩萨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》,也翻译成汉文了。

僧肇法师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》。在西园寺的网站上有。它的文字优美简练,篇幅不大,读起来特别舒服,会让人法喜充满。

吉藏法师《金刚般若疏》。难度比较大。

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作《金刚般若经疏》。建议大家看。在西园寺网站上也有。

慧能大师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口诀。讲得比较通俗。

华严宗的祖师宗密、唯识宗祖师窥基大师,都有关于《金刚经》的注解。

憨山大师、蕅益大师、真可大师都有关于《金刚经》的注疏。

中国各宗派的祖师们都注解过《金刚经》。

蕅益大师的注解叫《金刚经破空论》,建议大家读一读。文字优美,义理也非常好,用天台的思想解《金刚经》。

外道也有《金刚经》的注解,但那就是乱解了,所以选择注解的时候要小心。

现代的大德们也有《金刚经》的注解,比较有名的有印顺法师的《般若经讲记》,所依《大智度论》和吉藏的注解,有其特色。

不看注解,想弄懂《金刚经》,那是很困难的。但是注解之间差别非常大。但是差异并不妨碍对《金刚经》的理解,祖师大德各有独特之处,从各个角度来谈他们的领悟。

济群法师也有《金刚经》的讲记,在我们的网站上有。我觉得他讲得是比较到位的,而且通俗活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