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氏易林注例言 焦氏易林注卷十六
来源:合婚网盏灯梦醒记忆人
焦氏易林注例言
西汉释易之书,其完全无缺者,只有《焦氏易林》与杨子《太玄》,乃《太玄》至汉末宋衷首为之注,吴陆绩因之作释失,范望更因宋陆而集其成。至唐王涯、宋许翰、司马光等更起迭为而注益详,独《易林》无注者。乌程蒋氏影元本略注其故实,然甚尠,十卦九注未详,偶有注者,皆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所习见,无大益也。后牟庭作校略,丁晏作释文,陈乔枞据《易林》以解齐诗,顾千里、黄丕烈等于字句皆略有考订,而丁晏解汇为猬,以李耳为虎名,最为精当,然皆病其太略,且所释只名物故实,至于以卦象释《易林》文者,讫无一人。盖自东汉以来,易象即失传,后儒所知卦象,皆以汉魏人所用者为范围,而《易林》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,其所用之象,与易有关者约百七十余,皆为东汉人所不知,故东汉人解易多误。后儒不知其误,而反疑《易林》,以其用象与汉魏人不合也,于是林辞之难解过于易矣,其详尽在《焦氏易诂》中。
一、《易林》虽不明解易,然能注易者莫过于《易林》,如以坤为水、为鱼、为心志、为疾,以艮为牛、为龟、为国、为邑、为床,以兑为华、为老妇,以巽为少姬等逸象,易之不能解者,皆赖以得解。及其既解,然后知易林所取之象,仍本之易,至为明白,无如二千年学者竟熟视无睹也。而尤要者,则在其正覆象并用。圣人叙卦,除乾、坤、坎、离、颐、大过、中孚、小过正覆不变外,余一正卦必次以覆卦。而杂卦震起艮止、兑见巽伏、咸速恒久诸辞尤示人以象正如此、覆则如彼之义。乃自正覆象失传,凡《易》之言正覆象者,多不得解,独《易林》知之。凡遇正覆震相背者,不曰谗即曰讼,于是《震》卦之“婚媾有言”、《左传》之以《谦》为“谗”得解。凡正反兑相背者,不曰谗侫即曰争讼,于是困之“有言不信”、讼之“小有言”得解。其正覆震相对者,不曰“此鸣彼应”即曰“此唱彼和”,于是中孚之“鹤鸣子和”得解,其余象覆即于覆象取义,象伏即于伏象取义者,亦皆本之易而先儒皆不知,致易义多晦,故唯《易林》能补二千年易注之穷。
二、《系辞》云:“圣人观象系辞。”是所有卦爻辞皆从象生也,而说卦之象皆举其纲领,使人类推,非谓象止于此也。又示人以复象,如乾为马、震坎亦为马,坤为舆、震坎亦为舆,坤为腹、离亦为腹。非谓某卦有某象,即不许某卦再有某象也,视其义何如耳。而其例甚繁,为笔所难罄。盖其详尽在口传,至东汉口传一失,所有易象大都不知,而浪用卦变,不变不能得象,如颐、损、益之龟象,虞翻不知艮即为龟,必使某爻变成离以取龟象。由汉讫清,几视为天经地义,至焦循遂以一卦变为六十四卦而易学之亡遂与王弼以来之扫象等矣。愚初亦惑其说,故读《易林》皆莫知其所指,及印证既久,始知易林之象尽本于易或本于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,近在眉睫,日睹之而不识,然后悟无情无理之卦变爻变直同儿戏,又何怪王弼等之扫象不谈。
三、《易林》于说卦象、九家逸象、《左传》《国语》象无不用之,惟虞氏逸象其误者不见于《易林》,其不误者《易林》皆用之,故《易林》实为易象之渊薮,其为各家所无。《易林》所独有之象,遇之多年皆莫知其所指,后与《易》回环互证,知其仍本之《易》,如以《兑》为华、为老妇,则本之《大过》。以艮为臣、为祖,则本之《小过》。如是者共百七十余象,其详说皆在焦氏易诂中,兹不复赘。
四、本注释以易象为重,易象得,林辞与易辞始能解,次则林中所用故实,凡以前旧注所释者是也。总各家所注寥寥无几事,兹重加搜讨,增旧注所无者约数千则,正旧注之误者约数十则,然《易林》所据之书,如《左》、《国》、《诗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》,研讨最难者谈妖异、说鬼怪,其详盖在《虞初志》诸小说部中,而其书久佚,故明知其有故实而不得其详。如恒之晋“雨师娶妇”,黄严季子元刊注引《博物志》太公为灌坛令事当之,于事实不合,是不能注也。又如兑之比云“嵩融持戟,杜伯持弩,降观下国,诛逐无道。夏商应作周,之季,失势逃走。”杜伯之鬼白日射死宣王,见《国语》,人皆知之。嵩融事必与杜伯相类,而注家皆不知,后读《墨子·非攻篇》云:“有神谓商汤曰,余得请于帝,帝命融隆火于夏之城。”融隆即嵩融。《楚辞》及淮南又作“丰隆”,皆音同字异。由《楚辞》及《淮南》注知融隆为雷师。《国语》云夏之亡也,以回禄帝命融隆火于夏之城,即帝命雷师以雷火烧夏桀之城也,于《国语》及林辞夏周之季皆合,而持戟事则不能详。又如涣之大壮云:“鬼哭于社,悲商无后。”自来注家亦不知,后读《墨子·非攻篇》云:“至商王纣妇妖宵出,有鬼宵吟。”又《论衡》云:“纣之时,鬼郊夜哭”,又云:“纣郊鬼哭”。其事得矣,而太简略,如此者无可如何也。
五、《易林》用韵甚古,凡亥皆音喜,殆皆音以,罢皆音婆,不皆音虎,家皆音姑,而尤与豪音、真与东韵,如此者尤多,有注出者,有不及注者,读者知其例,则无扞格矣,且可以正易韵俗读之失,如乾象辞下与普韵、中孚三爻罢与歌韵是也。
六、《易林》说诗之处最多,昔儒考其渊源,以焦氏学于孟喜,喜父孟卿,家傅齐诗,故焦氏所说皆齐诗,不惟于毛诗十九不同,于鲁韩亦多异,如《凯风》毛谓有母不安于室,焦谓母亡思毋。《螮蝀》毛传谓刺淫,焦谓伤谗。如此者有数百则之多,又其字与毛异而胜者尤多,皆随文注出,然以其过多,恐有遗漏,故特举出,以见《易林》不惟能传周易绝学,且能传齐诗,齐诗至东汉末即亡,亦绝学也。
七、林辞重出者甚多,本宜全注,后详加观察,凡卦不同而辞同者,其象必同,如坤之离云:“齐鲁争言。”离中爻互兑巽,巽齐兑鲁,又为正反兑,故曰争言。而比之虫、谦之咸亦用此辞,则以虫初至四、咸二至上亦兑巽也,注其一,余即可隅反,以期简约。
八、《易经》所有人名、地名无不从象生。如《泰》五之帝乙,以震为帝,坤为乙。《明夷》之文王、箕子,以坤为文,以震为王,故曰文王。震为子、为箕,故曰箕子。《既济》之鬼方,以坎为鬼也。《易林》之注,凡人名、国名、鸟兽名,随手举来,无不与象妙合。如遇《剥》曰高奴。高奴,地名,见《汉书·地理志》,则以艮为奴,艮一阳在上,故曰高奴。遇《谦》曰重耳,互坎为耳,坤为重,故曰重耳。学者苟由是以求其机趣,必更有进于是者。
九、《易林》于既未济等卦偶用半象,又常用遇卦象。左氏云:“震之离亦离之震”。易于既未济,盖兼用半象,故悉本之。凡遇此等必先注曰:“此用遇卦象”、“此用半象”,以期易明。
十、易数至为繁琐,皆用汉儒常用之数注之,惟邵子所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先天八卦数,汉儒无知者,而《易林》每用之,如遇《兑》每言二是也。注中遇此必指明曰卦数,几以为区别,俾阅者知其所自来。
十一、本注意在指明易象,俾学易者有所裨益,以正旧解之误而济易注之穷。至林辞义意有极浅显者,则不必注;有极奥深者,则详称博引,使昆仑之语明晰而后已,故又不免于繁冗,阅者谅之。
十二、初读《易林》,即疑其本象以系辞,无如初学《易》于易象,既不娴熟,于失传之象尤茫然不知其所谓,故求之十年之久,讫不能通其辞。后阅蒙之节云:“三夫共妻,莫适为雌,子无名氏,翁不可知。”恍然悟《节》上坎、上互艮,下互震,三男具备,下兑为女,故曰三夫共妻。震为子,艮为名,坎隐伏,故子无名氏。艮为寿、为祖,故曰翁,坎伏,故不可知。悟林辞果从象生,由是言正象者皆解。又久之,阅剥之巽云:“三人同行,一人言北,伯仲欲南,少叔不得,中路分道,争鬬相贼。”巽通震,震为人、为行,二至四覆震,上下震,故曰三人同行。震为南,上震下震皆南行。二至四艮,艮为少男,故曰少叔。震长为伯,坎中男为仲,故曰伯仲欲南。独少叔一人不南而北也。坎为中,震为道路,伯仲南,少叔北,故曰分道。艮为手,二至上正反艮相背,故曰争鬬。坎为盗贼,故相贼。自通此辞,知林用覆象神妙已极,于是凡言正覆象者皆解,易经亦然。而以此二林为入门之始,故特志之,以示不忘。
十三、《说卦》系自古相传之象,至周易愈演愈精,故用象每与《说卦》异。如《说卦》以震为长男,兑为少女;经则间以震为小子,兑为老妇。盖以二人言初生者长,后者少。以一人言,初少上老,此其义唯《易林》知之,以《易林》书太古,尚存古义,能得周易真解,为后儒所不知。如旅之大壮云“独夫老妇”,以大壮上震为独夫,互兑为老妇也。又观之睽云“老女无夫”,亦以睽下兑为老女。又夬之中孚云“道路不通,孩子心愦。”以中爻震为孩子。又家人之巽云“孩子贪饼”,巽伏震,亦以震为孩子,皆以易随卦二三两爻“系小子,失小子”为本。又《易林》遇巽每曰少齐,亦以大过下巽为女妻为本也。又《说卦》以坎为月,而经则多以兑为月。至东汉马、郑、荀、虞诸儒皆不知此义,故经多误解,于是后人并《易林》用象亦不知矣。
十四、《逸周书》所载周公时训之七十二候与卦气图相附而行,后细按七十二候之辞,皆由卦象而生。如蚯蚓结识中孚之候,则以中孚上巽为虫、为蚯蚓,而下兑为覆巽,正反巽集于中,故曰蚯蚓结。于复曰麋角解,复下震为鹿,艮为角,震为覆艮,角覆在地,则角解矣。于屯曰水泉动,屯上坎为水泉,下震,故曰动于屯上。又曰雁北乡,则以屯上互艮为雁,坎北故曰北乡,以艮为雁,于是《易》“渐鸿”象得解。统七十二候语无不与卦密合,且用正象用覆象无不精妙,而皆为《易林》之所本,故《易林》实集象学之大成。
《焦氏易林注》
书籍相关
焦氏易林注叙 焦氏易林注例言 校勘记说例 易林逸象原本考 读注须知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
西汉释易之书,其完全无缺者,只有《焦氏易林》与杨子《太玄》,乃《太玄》至汉末宋衷首为之注,吴陆绩因之作释失,范望更因宋陆而集其成。至唐王涯、宋许翰、司马光等更起迭为而注益详,独《易林》无注者。乌程蒋氏影元本略注其故实,然甚尠,十卦九注未详,偶有注者,皆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所习见,无大益也。后牟庭作校略,丁晏作释文,陈乔枞据《易林》以解齐诗,顾千里、黄丕烈等于字句皆略有考订,而丁晏解汇为猬,以李耳为虎名,最为精当,然皆病其太略,且所释只名物故实,至于以卦象释《易林》文者,讫无一人。盖自东汉以来,易象即失传,后儒所知卦象,皆以汉魏人所用者为范围,而《易林》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,其所用之象,与易有关者约百七十余,皆为东汉人所不知,故东汉人解易多误。后儒不知其误,而反疑《易林》,以其用象与汉魏人不合也,于是林辞之难解过于易矣,其详尽在《焦氏易诂》中。
一、《易林》虽不明解易,然能注易者莫过于《易林》,如以坤为水、为鱼、为心志、为疾,以艮为牛、为龟、为国、为邑、为床,以兑为华、为老妇,以巽为少姬等逸象,易之不能解者,皆赖以得解。及其既解,然后知易林所取之象,仍本之易,至为明白,无如二千年学者竟熟视无睹也。而尤要者,则在其正覆象并用。圣人叙卦,除乾、坤、坎、离、颐、大过、中孚、小过正覆不变外,余一正卦必次以覆卦。而杂卦震起艮止、兑见巽伏、咸速恒久诸辞尤示人以象正如此、覆则如彼之义。乃自正覆象失传,凡《易》之言正覆象者,多不得解,独《易林》知之。凡遇正覆震相背者,不曰谗即曰讼,于是《震》卦之“婚媾有言”、《左传》之以《谦》为“谗”得解。凡正反兑相背者,不曰谗侫即曰争讼,于是困之“有言不信”、讼之“小有言”得解。其正覆震相对者,不曰“此鸣彼应”即曰“此唱彼和”,于是中孚之“鹤鸣子和”得解,其余象覆即于覆象取义,象伏即于伏象取义者,亦皆本之易而先儒皆不知,致易义多晦,故唯《易林》能补二千年易注之穷。
二、《系辞》云:“圣人观象系辞。”是所有卦爻辞皆从象生也,而说卦之象皆举其纲领,使人类推,非谓象止于此也。又示人以复象,如乾为马、震坎亦为马,坤为舆、震坎亦为舆,坤为腹、离亦为腹。非谓某卦有某象,即不许某卦再有某象也,视其义何如耳。而其例甚繁,为笔所难罄。盖其详尽在口传,至东汉口传一失,所有易象大都不知,而浪用卦变,不变不能得象,如颐、损、益之龟象,虞翻不知艮即为龟,必使某爻变成离以取龟象。由汉讫清,几视为天经地义,至焦循遂以一卦变为六十四卦而易学之亡遂与王弼以来之扫象等矣。愚初亦惑其说,故读《易林》皆莫知其所指,及印证既久,始知易林之象尽本于易或本于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,近在眉睫,日睹之而不识,然后悟无情无理之卦变爻变直同儿戏,又何怪王弼等之扫象不谈。
三、《易林》于说卦象、九家逸象、《左传》《国语》象无不用之,惟虞氏逸象其误者不见于《易林》,其不误者《易林》皆用之,故《易林》实为易象之渊薮,其为各家所无。《易林》所独有之象,遇之多年皆莫知其所指,后与《易》回环互证,知其仍本之《易》,如以《兑》为华、为老妇,则本之《大过》。以艮为臣、为祖,则本之《小过》。如是者共百七十余象,其详说皆在焦氏易诂中,兹不复赘。
四、本注释以易象为重,易象得,林辞与易辞始能解,次则林中所用故实,凡以前旧注所释者是也。总各家所注寥寥无几事,兹重加搜讨,增旧注所无者约数千则,正旧注之误者约数十则,然《易林》所据之书,如《左》、《国》、《诗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》,研讨最难者谈妖异、说鬼怪,其详盖在《虞初志》诸小说部中,而其书久佚,故明知其有故实而不得其详。如恒之晋“雨师娶妇”,黄严季子元刊注引《博物志》太公为灌坛令事当之,于事实不合,是不能注也。又如兑之比云“嵩融持戟,杜伯持弩,降观下国,诛逐无道。夏商应作周,之季,失势逃走。”杜伯之鬼白日射死宣王,见《国语》,人皆知之。嵩融事必与杜伯相类,而注家皆不知,后读《墨子·非攻篇》云:“有神谓商汤曰,余得请于帝,帝命融隆火于夏之城。”融隆即嵩融。《楚辞》及淮南又作“丰隆”,皆音同字异。由《楚辞》及《淮南》注知融隆为雷师。《国语》云夏之亡也,以回禄帝命融隆火于夏之城,即帝命雷师以雷火烧夏桀之城也,于《国语》及林辞夏周之季皆合,而持戟事则不能详。又如涣之大壮云:“鬼哭于社,悲商无后。”自来注家亦不知,后读《墨子·非攻篇》云:“至商王纣妇妖宵出,有鬼宵吟。”又《论衡》云:“纣之时,鬼郊夜哭”,又云:“纣郊鬼哭”。其事得矣,而太简略,如此者无可如何也。
五、《易林》用韵甚古,凡亥皆音喜,殆皆音以,罢皆音婆,不皆音虎,家皆音姑,而尤与豪音、真与东韵,如此者尤多,有注出者,有不及注者,读者知其例,则无扞格矣,且可以正易韵俗读之失,如乾象辞下与普韵、中孚三爻罢与歌韵是也。
六、《易林》说诗之处最多,昔儒考其渊源,以焦氏学于孟喜,喜父孟卿,家傅齐诗,故焦氏所说皆齐诗,不惟于毛诗十九不同,于鲁韩亦多异,如《凯风》毛谓有母不安于室,焦谓母亡思毋。《螮蝀》毛传谓刺淫,焦谓伤谗。如此者有数百则之多,又其字与毛异而胜者尤多,皆随文注出,然以其过多,恐有遗漏,故特举出,以见《易林》不惟能传周易绝学,且能传齐诗,齐诗至东汉末即亡,亦绝学也。
七、林辞重出者甚多,本宜全注,后详加观察,凡卦不同而辞同者,其象必同,如坤之离云:“齐鲁争言。”离中爻互兑巽,巽齐兑鲁,又为正反兑,故曰争言。而比之虫、谦之咸亦用此辞,则以虫初至四、咸二至上亦兑巽也,注其一,余即可隅反,以期简约。
八、《易经》所有人名、地名无不从象生。如《泰》五之帝乙,以震为帝,坤为乙。《明夷》之文王、箕子,以坤为文,以震为王,故曰文王。震为子、为箕,故曰箕子。《既济》之鬼方,以坎为鬼也。《易林》之注,凡人名、国名、鸟兽名,随手举来,无不与象妙合。如遇《剥》曰高奴。高奴,地名,见《汉书·地理志》,则以艮为奴,艮一阳在上,故曰高奴。遇《谦》曰重耳,互坎为耳,坤为重,故曰重耳。学者苟由是以求其机趣,必更有进于是者。
九、《易林》于既未济等卦偶用半象,又常用遇卦象。左氏云:“震之离亦离之震”。易于既未济,盖兼用半象,故悉本之。凡遇此等必先注曰:“此用遇卦象”、“此用半象”,以期易明。
十、易数至为繁琐,皆用汉儒常用之数注之,惟邵子所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先天八卦数,汉儒无知者,而《易林》每用之,如遇《兑》每言二是也。注中遇此必指明曰卦数,几以为区别,俾阅者知其所自来。
十一、本注意在指明易象,俾学易者有所裨益,以正旧解之误而济易注之穷。至林辞义意有极浅显者,则不必注;有极奥深者,则详称博引,使昆仑之语明晰而后已,故又不免于繁冗,阅者谅之。
十二、初读《易林》,即疑其本象以系辞,无如初学《易》于易象,既不娴熟,于失传之象尤茫然不知其所谓,故求之十年之久,讫不能通其辞。后阅蒙之节云:“三夫共妻,莫适为雌,子无名氏,翁不可知。”恍然悟《节》上坎、上互艮,下互震,三男具备,下兑为女,故曰三夫共妻。震为子,艮为名,坎隐伏,故子无名氏。艮为寿、为祖,故曰翁,坎伏,故不可知。悟林辞果从象生,由是言正象者皆解。又久之,阅剥之巽云:“三人同行,一人言北,伯仲欲南,少叔不得,中路分道,争鬬相贼。”巽通震,震为人、为行,二至四覆震,上下震,故曰三人同行。震为南,上震下震皆南行。二至四艮,艮为少男,故曰少叔。震长为伯,坎中男为仲,故曰伯仲欲南。独少叔一人不南而北也。坎为中,震为道路,伯仲南,少叔北,故曰分道。艮为手,二至上正反艮相背,故曰争鬬。坎为盗贼,故相贼。自通此辞,知林用覆象神妙已极,于是凡言正覆象者皆解,易经亦然。而以此二林为入门之始,故特志之,以示不忘。
十三、《说卦》系自古相传之象,至周易愈演愈精,故用象每与《说卦》异。如《说卦》以震为长男,兑为少女;经则间以震为小子,兑为老妇。盖以二人言初生者长,后者少。以一人言,初少上老,此其义唯《易林》知之,以《易林》书太古,尚存古义,能得周易真解,为后儒所不知。如旅之大壮云“独夫老妇”,以大壮上震为独夫,互兑为老妇也。又观之睽云“老女无夫”,亦以睽下兑为老女。又夬之中孚云“道路不通,孩子心愦。”以中爻震为孩子。又家人之巽云“孩子贪饼”,巽伏震,亦以震为孩子,皆以易随卦二三两爻“系小子,失小子”为本。又《易林》遇巽每曰少齐,亦以大过下巽为女妻为本也。又《说卦》以坎为月,而经则多以兑为月。至东汉马、郑、荀、虞诸儒皆不知此义,故经多误解,于是后人并《易林》用象亦不知矣。
十四、《逸周书》所载周公时训之七十二候与卦气图相附而行,后细按七十二候之辞,皆由卦象而生。如蚯蚓结识中孚之候,则以中孚上巽为虫、为蚯蚓,而下兑为覆巽,正反巽集于中,故曰蚯蚓结。于复曰麋角解,复下震为鹿,艮为角,震为覆艮,角覆在地,则角解矣。于屯曰水泉动,屯上坎为水泉,下震,故曰动于屯上。又曰雁北乡,则以屯上互艮为雁,坎北故曰北乡,以艮为雁,于是《易》“渐鸿”象得解。统七十二候语无不与卦密合,且用正象用覆象无不精妙,而皆为《易林》之所本,故《易林》实集象学之大成。
《焦氏易林注》
书籍相关
焦氏易林注叙 焦氏易林注例言 校勘记说例 易林逸象原本考 读注须知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